约翰狄克森卡尔《白修道院谋杀案》:白厅六月,踏雪无痕
2023-08-25 15:44:06来源:哔哩哔哩

炙手可热的女演员莎拉死在了白修道院的水榭当中。水榭这一侧是方圆百里的雪地,上边竟没留下一串属于凶手或死者的脚印;而另一面是湖水,已经冻成了冰面,但却一踩就碎。解决了瘟疫庄谋杀案的HM爵士看过现场后决定模拟一下前一天的场景——但不是莎拉在深夜遇害的场景,而是她在遇害的几个小时前、在天台上差点被人推下去时的情况……

2023年8月23日,这本花了三天来读,看完前一百页以后我又倒回去重新看了一遍,因为我真的是发现这个案子很有趣,实在是不能一知半解地读下去,我就是得跟这稀烂的翻译较较劲,尽量克服它的阻碍,公平地和作者对局;还好,我这把赌对了,这本确实值得我去这样仔细思索。

在谈这本书之前我得先谈谈这狗屎一样的翻译,当我看到“小径幽幽绿树排列成行、水榭深深美人绸衣如常”这种尴尬得令人起鸡皮疙瘩的烂句子,我就知道卡尔又一本书被吉林极其不专业的翻译给毁了。听说这位笔名叫“等待者”的译者就是“翻译”《埃及十字架之谜》的谭力老师,相比之下《埃及十字架之谜》就算是翻得还不错了,这本好几次让我瞪着一大段我熟悉的汉字,但就是愣看不明白它在说些什么。虽然谭老师很贴心地把标题都翻成了“白厅六月”“踏雪无痕”“查王楼梯”这样的四字词语,但在这种无关紧要的地方拽文采还不如把最基本的语言逻辑和词汇的运用做得用心一点。


【资料图】

可以说这本书的翻译绝对是配不上它的诡计和解答,这本依旧是密室,而且还是雪地密室这一经典题材。所谓的雪地密室就是有人死在了大雪正中间,附近没有脚印(或只有他自己的脚印),而现场又总会有种种迹象表明这个人并不是自杀(比如这本书的死者是被人敲碎了头),可能是凶手用某种方式把尸体运了过来,可能是凶手用某种方式在不留下脚印的前提下逃离了现场,亦或者是另有隐情。总之作家们对这一谜题的解答简直是千奇百怪,虽然雪地密室的谜面大抵类似,他们却总会给出令人震惊的脑洞。

而这起案件中,关系到解谜的关键是狗叫,水榭中散落的火柴,一个非常非常不起眼、完全淹没在文字的海洋中的小物件(甚至译者都在底下做了标注,“读者建议去看看第XX页”)。这些物证看似毫无逻辑,跟案件本身没有任何的联系,但这些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线索,就看读者能否跟HM爵士一样敏锐地注意到它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这种创意卡尔在《宝剑八》和《普雷格庄园谜案》中也有体现,但这本《白修道院谋杀案》甚至青出于蓝,推理的质量远胜《宝剑八》,和《普雷格》类似;但《普雷格》里的线索很容易让人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而这本《白修道院谋杀案》对于读者“啊,这好像不重要”误导则更胜一筹。

华丽的谜面,以及对于线索的出色创意,这两点对于卡尔来说是基本操作,但这依旧不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这个案子还有至少四个让我觉得特别高明的设计。

第一,跟这些物件线索同等重要的,是另外四起杀人事件或杀人未遂事件——没错,这个故事里前前后后有五次死人或者差点死人的场景,涉及的对象还不止一人——尽管不是暴风雪山庄,但每个嫌疑人的行动都在时刻随着查案的进程而改变,有的事件是早有预谋,有的是临时起意,最后就烩成了这样一个离奇的形状。

第二,这个故事还有一个令我觉得极为反常的闪光之处,就是虽然警方赶到了现场,HM也作为无可非议的侦探开始查案,但嫌疑人一直都凑不齐:有一个女生昨天受了惊吓,一直在屋子里躺着;一个男人被怀疑是凶手以后心态崩了,问完话就回屋呆着去了;一个男人喝多了,谁也叫不醒;一个男人直到警察都到了以后才赶过来;一个男人在前三分之一本书里只在对话里频繁提到,直到凶案发生,才像一个大boss一样徐徐走到台前;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男人一直都不在现场(甚至都没出过场),但他的存在直接影响到了故事的发展。唯一一个一直活跃在现场的,就只有一个女孩子,但是她看上去也特别不老实。这个故事的阅读体验就好像过山车一样,一边查案一边出现新的事件,总是想不到走过下一个拐角会发生什么样的新状况。

在简介里我曾提到,HM在有了心里的答案以后,他想要复原的是谋杀案几个小时前、死者差点被人从天台推下去的一幕。这一幕跟谋杀案有关系吗?如果有,他又是想在现场发现什么?如果没有,他又为何多此一举?对于这个悬念,卡尔在结案后给出了一个极其高明的解答,令我丢下书大呼“HM这个老胖子,可是真难对付!”五起死亡事件及差点死亡事件,以一起简单的实验为收尾,我以为他不过是想用这起实验华丽丽地让凶手当众现行,但他连凶手是谁、怎样思考、有何行动、我们怎么抓人、怎么让他招供都天衣无缝地安排好了。

还没完,第三,就是这本书它其实是个多重解答。提到多重解答可能不会想到这个案子,但是它确实当之无愧。雪地密室这个题材本身就极为消耗脑细胞,但卡尔在这里放上了三个解答。第一个说白了很简单,就是凶手踩着自己的足迹原路倒退着走回去了。这个解释当然是无趣的!卡尔自己都在书里吐槽了,这根本不可能,这样踩两遍的足迹明显会不一样,这完全就是一个自作聪明的弱智解答。但第二个解答真的差点让我以为是故事的终极解答,让我一度以为“案件本身的大厦已经落成,后边只需要针对动机、细节、证据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就好了”,没想到就跟《希腊棺材之谜》里的那扇门一样,一个无懈可击的事实,直接把这栋大厦给劈了个粉碎。终极的解答比第二个更要精彩、更要脑洞大开,同时也更要无懈可击,甚至更令我拍大腿——原来是这样,我怎么一丁点都没往这个方面想?

最后,就是这本书正式开启了卡尔的“讲义”传奇。稍微了解一点侦探小说的都知道卡尔在《三口棺材》里写的密室讲义,短短几百字穷举了密室的所有可能性;对卡尔了解多一点的可能还知道《绿胶囊之谜》,那里有一份同样精彩的毒杀讲义。而这本《白修道院谋杀案》列出了一份从心证角度出发的密室讲义,虽然它没像《三口棺材》那样穷举密室犯罪的过程,但却从犯罪者的心理出发,给凶手的所思所想开了一个大写的透视。

并且,卡尔是非常高调的!“秘密通道的想法?已经过时啦!”“如果仅仅是个上锁的房间,你还可以欢呼一下。每个人都懂好几种从外面锁门的诡计,门闩能够用针和线做成的机关拉上,钥匙能用老虎钳转动,铰链能从门上拆下来再装回去……”

这时候卡尔的创造高峰才刚刚开始,但是可以从HM爵士的评价来看,他已经对那种用钢琴线、小图钉的伎俩完全不屑一顾了。怎么用机关从外边把门锁上,那只不过是最细枝末节的东西,甚至可能无关紧要,对他老人家来说甚至可能就是一眼就能看懂的小把戏,不足一提。那么对密室来说,什么才是重要的?

“第一件事,确定凶手的动机,我不是指杀人的动机,而是制造一个不可能状况的动机。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没人会津津有味地弄出一堆复杂的诡计来,就只是为了跟警察玩玩?”就是这样对于心证的洞察,才是破解这类谜题的根本。HM紧接着列举了三个可能性。一是伪装成自杀,这当然是最无聊的解释,更何况死者是被人打碎了头;二是假装闹鬼,这也是个特别无聊的解释,放到瘟疫庄谋杀案那种诡异的案件里确实卓有成效,但这不是那种充满灵异味道的案子;三是一种意外导致的。

这种解释,合情合理,“一种意外导致的”听起来好像什么用都没有,但它其实隐藏着巨大的价值。因为这场谋杀明显是他杀,死者的脑袋都被敲破了,凶手完全没必要布置成自杀,也不可能让人以为是自杀,那么究竟是什么“意外”,能让一个人被谋杀在雪地正中间,凶手又没留下任何足迹呢??这份讲义无疑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优秀的出发点,培养了读者的思考方式。就如我之前所说的:研究怎么拿线把门锁挂上只不过是低级的思考,究竟为何产生这样的谜局才是案件的核心。

那么,这个悬念究竟为何,就等读者自己去读去探索了,毕竟我的宗旨还是不泄底(虽然这次的“指挥”有点多)。

《白修道院谋杀案》我给9/10分。无论是情节,人设,诡计,谜面,解答,都是一流的。并且,华丽的同时还经得住思考,出人意料,但看过解析后却又能醍醐灌顶,一切都水到渠成。其实短短几行字,就可以把这个解答给透掉,甚至不需要把每个细节都像模像样掰碎了给读者讲,就跟上一本《普雷格》一样看个核心就能恍然大悟;但这样耐心地看HM娓娓道来,依旧是结结实实的推理享受。

下一本看《三幕悲剧》。

标签: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上一篇: 突发!李玟事件舆论逐步扩大,《中国好声音》停播,坚持就是胜利

相关新闻

保险时讯